浙江大学 | “课程思政”示范课汇总+说课视频(2)
2021-09-14 13:10 by
13835
0
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系统解剖学》
为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聚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学校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各课程紧紧围绕课程育人核心要求,积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在课程思政建设上开展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学校择优评选出17门校级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本科生院特推出“本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系列报道。
恩格斯曾说过:“没有解剖学就没有医学”,《系统解剖学》作为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是一门研究人体各系统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毗邻的学科。课程的实验对象是人体,医学生称些无私奉献的遗体捐献者为“无语良师”,他们为莘莘学子架起了学医之路的桥梁。课程结合“无语良师”人文思政教育,将思想政治课、人文素养课和专业知识课有机融合,使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与“无语良师”的大爱精神。强调医学生要树立高尚的医德,珍惜生命、关爱病人、培养人道主义精神,提升综合素质和人文修养,做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
张晓明,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立新教学名师,浙江省科协委员,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江省解剖学会理事长;国家级本科一流课程和省一流精品课程负责人;主编《系统解剖学(全英文)》教材。主要从事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基于“一个中心、二个载体、三个结合、四个课堂”开展融通式的课程思政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无语良师”、临床案例为核心载体,理论实践、线上线下、校园内外“三个结合”,第一、二、三、四课堂协同培养。第一课堂:课程导入介绍解剖学的发展历史,讲授古代通过盗墓挖尸体解剖时,引出现代医学“无语良师”,进行两位校友的事迹讲述和默哀仪式。
第三课堂:学生课前社会实践采访家属整理无语良师浙大校友陈锡臣和夫人王梦仙事迹。第四课堂:学生暑期赴加拿大海外交流访问UBC,通过访谈调查当地遗体捐献情况,论文发表在《解剖学杂志》上。
从前读书,作家说“许多年前一个人在灯下写作,许多年后一个人捧着书流着泪。”您做出的同样是泽被后世的贡献,学生不敢自称今后为医疗事业做出多么大的推动,但将永远感谢您的奉献。敬无语良师:感谢您用默默无闻成就大爱无疆,您是我们漫漫求学途中的明灯,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与您共同度过的时光,我会永远记得!致敬!
1. 构建了专业课程融合“无语良师”人文思政教育的《系统解剖学》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匿名调查研究显示,97%的同学认为上述模式明确了学习目的,激发了学习动力,同时显著提高了学习成绩。
2. 依托“无语良师”人文思政教育,建设了《系统解剖学》在线课程,入选学习强国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3. 建设了校园“无语良师”大爱无疆生命教育基地、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等多次被央视等媒体报道,为国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国际组织人才培养是浙江大学第一时间回应国家全球治理战略、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旨在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人格兼具的新型高层次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该课程为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培养计划(简称“国精班”)的核心课程,课程建设注重专业知识与理想信念教育有机结合,强调国际胜任力与思政素质有效融合。
课程围绕国际政治及国际关系基本理论、全球重大议题、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实践三大知识模块16个知识群,形成“三层次九要素”思政融入,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端涉外人才。
课程负责人:李媛,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基地秘书处主任。教育部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德语分委员会委员、全国德语教师发展中心负责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浙江省一流课程负责人;《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丛书》总主编、《多语种系列教材德语 C1-C5》教材总主编。德国洪堡学者、浙江省151人才。主持多项省部级教改项目,获国家级精品教材、浙江省十二五规划优秀教材、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大赛一等奖等。团队主要成员:李佳,浙江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跨文化与区域研究所副所长,学生国际化能力培养基地秘书处执行主任。主持省级教改项目、省级一流课程、校级课程思政建设项目,获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大赛一等奖等。(一)以问题为导向
针对当前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三重三轻”现状,即:重国际视野,轻家国情怀;重个人发展,轻全球关切;重知识能力,轻人格养成;
(二)围绕三大思政目标
(1)国际事务中的中国使命、中国担当、中国视角、中国方案
(2)既能深刻植根中国意识,亦能形成全球视野和全人类关切;
(3)形成健全人格: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公平正义、奉献精神、国际素养。
(三)采用“四讲四行”思政融入途径
学生SDGs策划案获得首届国际组织菁英人才大赛最佳提案奖
1.《国际事务与中国实践》是一门让人受益匪浅的课程。我了解到了复杂多样的国际政治、难以阻挡的全球化进程、地缘政治与非政府组织、多边主义等等国际事务与知识。我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在各项国际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这一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让人肃然起敬,同时也让我对于国际形势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深入地探索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间盘根错节的关系。
2.《国际事务与中国实践》课程内容有深度但不枯燥,每个概念都结合了生动的讲解,课程安排具有条理性,小组展示能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其中,课程内容有趣。同时,课程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出发,阐述中国在国际上发出的声音、做出的行动,坚定了我们对于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增强对中国的自信和自豪感,激发我们作为青年一代担当民族大任的志向,使我们更理性面对国际事务。
(1)通过建设,课程在育人上实现了“优+优”的效果。
(2)课程被认定为浙江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评价优秀。获浙江省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大赛一等奖、浙江大学第一届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大赛特等奖。
学生评价:学生主动分享课程收获,认为课程在帮助自身获得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同时,也在人格上收获颇丰,比如进一步审视了“初心”,树立了人生目标和使命意识,增加了家国情怀和全球及全局关切;洞悉国际事务背后的国际政治和中国方案的意义。专家评价: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教授、北京大学博雅特聘王逸舟教授、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副司长王之佳博士等,评价该课程将思政融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服务于国家全球治理战略的必要举措。课程在此领域先行先试,在全国具有领先意义和示范性,值得同行借鉴学习。
注:本文转载自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联盟微信公众号,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