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丨“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及专业建设经验(1)

时间:2021-09-17  阅读量:8538次

编者按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为此,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教师和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本文汇编了西安交通大学六项“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经验及六项“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经验,集中展示西安交通大学“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推进情况、经验、举措和成效。

1.jpg

“课程思政”示范课教学经验

思政示范课教学经验
《社会学专业核心课》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教育事业,就其本质来说,是培养人的事业。课程思政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必备内容。如何响应教育部号召,让社会学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成为真正意义上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教育过程,是每位教师都在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问题。王奕轩老师在讲授“家庭性别社会学”和“组织社会学”这两门社会学专业核心课的教学实践中,设计了“教育陶冶法”,取得了育人实效。
以问题为导向,让“教育陶冶法”成为破解实招
社会学是一门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增进社会平等为己任的科学。王奕轩老师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们的观察和摸底,总结出三种有待改善的现象:一是部分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淡化、悲观情绪蔓生;二是部分学生对越是积极的、正面的例子,越抱有一种“原始抵触”,对课程思政具有本能的、应激式的消极反应,学习动机较弱;三是即便许多学生们乐意学习课程思政的内容,也还是会感觉它遥远而陌生,难以体会其对个人现实生活的重要指导意义,思政与现实两张皮。因此,王老师认为,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经过系统的文献梳理与案例追踪,王老师决定借助“教育陶冶法”来改善上述三种现象。她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和利用各种情感和环境因素,比如呈现案例或构建虚拟教学情境,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化和熏陶,实现了在理念指导下入耳、入脑、入心的育人效果。
“教育陶冶法”的六个维度、四阶段策略、三个步骤
在“家庭性别社会学”课上,围绕“交叉性理论的内涵与外延”这一知识点,王老师将课程思政具体化为以下六个维度:一是提升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价值塑造能力;二是点亮学生专业课程学习专注度,引发知识共鸣;三是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思维方式;四是引导学生建立坚强意志品质;五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论自信、中国学派的倡导;六是鼓励学生建立批判性学术思维、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
为落实好以上六点,王老师的教学设计遵循层次分明的四阶段渐进性策略:导入型问题(教师提问:“雪上加霜”可否“绝处逢生”?多数学生回答:不太可能,持质疑态度)→升华型案例(教师提问:清华学霸何以逆袭?学生观看视频、了解学生群体中的真实案例后回答:凭借个人努力,从质疑到部分确信态度)→巩固型讨论(教师提问:同学们是否亲历或目睹过从“雪上加霜”到“绝处逢生”?学生在自我描述或倾听班中其他同学讲述、近距离感知后回答:是的,从部分确信到进一步确信)→提炼型归纳(教师总结社会结构制约下的自主能动性发挥,学生从进一步确信到完全确信“雪上加霜”可以“绝处逢生”),将价值观念传递这一巨大而抽象的工程化零为整。
2.png
在王老师看来,教育陶冶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案例选取或情境设置,虽然单一的案例或情境并不一定具有“穿石”的效果,但绝不可忽略其 “水滴”的效用。经由“选”(根据课程内容,大量阅读,萃取精华)、“排”(有意识地思考、有逻辑地编排、有系统地设计)、“讲”(首先能够真正打动自己,才有可能触动、征服和引领学生)三个步骤,向学生传递现实鲜活、逻辑清晰、激荡人心的信息,使“水滴”效用的连续性和累积性转化为“石穿”的育人目的。为提高专业课堂中价值引导的功效,王老师摒弃传统的附加式、标签式的生硬说教,通过多样、生动的教学方式方法,比如纳入新型多媒体形式(如定格动画、有道云协作、问卷星),贯穿课堂的前中后三个阶段,以更为直观、生动、丰富的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探究兴趣、吸收能力和深层次互动,及时收集学生的情感反应,跟进和巩固学生的思政体验。在引人入胜、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变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者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者,主动积极构建课程思政的精髓要义。
3.png
实施“教育陶冶法”,讲好疫情故事
在王老师看来,“讲故事、讲好故事”是教育陶冶法成功施行不可忽视的要素。而全民战“疫”可谓是“课程思政”的活教材,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和引领的绝好机会。毫无疑问,本次战“疫”中,青年学生是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有着发自内心的实践基础和价值判断。作为高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精准把握这样一个提升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有力载体,及时快速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创新。为了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实现对接,在本学期“组织社会学”的云课堂上,王老师使用“教育陶冶法”,将抗击疫情工作中涌现的丰富、生动素材作为案例引入在线教学的全过程,依据组织社会学的课程特点以及不同章节知识点的需要,凝练出各个案例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性、人文性和实践性,结合个人体会分享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为同学们提供表达思想的机会,引导青年学生思考时代新人的使命担当。
例如,在讲授“组织分类”一章中“整合组织——法院”的知识点时,王老师引入西城法院执行局副局长贾秋春利用云上法庭和远程指挥打造疫情期间法院执行新模式这一案例,组织全班围绕“坚守平凡岗位、贡献战疫力量”的主题进行讨论。同学们反响热烈,结合自己疫情期间所见所闻,积极分享个人感想体会,并最终形成共识:这是一场不分前方后方的总体战、阻击战,各行各业无数平凡的人,用凡人凡心凡事,共同战疫,支撑着国家的运转,彰显出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共克时艰的精神信念。
社会71班的滕玉洁同学表示:“在这门课上,听案例就好像听故事一样,自然而亲切,我认同老师和同学们刚才的讨论。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的事实再次证明,虽然我们许多在校大学生无法亲临疫区作战,但疫情之下,每一个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战斗。”同班的钟璐媛同学感叹:“近来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我一次次地感受到灾难面前伟大的中国效率、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青年学子应该更加坚定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勇于担当”。
长期以来,包括王老师在内的人文学院社会学系的全体教师都在课程思政的道路上摸索前进,因为他们深知大学教师的首要职责是立德树人。老师们结合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努力寻找、挖掘社会学专业相关课程中的思政资源,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提升教学效果,让社会学课程思政的课堂更具深度、温度和力度。相信老师们定会结合自身学科特色,使课程思政在社会学专业教学实践中发扬光大。

《传热学课程实验》
“传热学课程实验”是与国家精品课“传热学”配套、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面向大机类学生开设,也是能动学院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多年来,孟婧老师的实验课教学团队始终与理论课教学团队密切合作,拓展教学内涵,形成了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2018年,在责任教授何茂刚老师带领下,课程获得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孟婧团队将课程思政融入实验教学中,经过多年探索,找到了煲好“传热学课程实验”这碗汤的秘诀,把这门课打造成了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针对实验课的特殊性,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传热学课程实验”的老师总是能量满满,神采飞扬,能把一些枯燥的实验知识讲得生动有趣,让人印象深刻”——学生口中的这位实验老师便是孟婧。她个性活泼,亲和力强,实验课上总是妙趣横生,欢声笑语,很受学生欢迎。
实验课有别于理论课,一般持续4小时左右。实验原理讲述和实验数据等待的过程难免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打起精神,孟老师会在较难的知识点之间或实验间隙,有针对性地穿插一些“小故事”,不仅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做好价值观的引领。在漫长的实验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就像是汤里的“盐”,有了这味调味剂,课堂变得有滋有味,但“盐”要加得适时、适量,思政元素融入得要自然妥帖,才能让学生细细品尝,慢慢吸收。
4.jpg
孟婧对“传热学课程实验”课程思政开展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探索。首先,修订课程标准,凝练课程思政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敬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责任意识的培养,并针对实验课程的特殊性,把团队协作、尊重事实、严谨认真等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在此基础上,精准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用实例分析使德育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升课程的感染力和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还进行了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探索。针对不同类型思政元素的特点,有机结合专业知识点,采取了案例式、参与式、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实践。
小故事,大情怀,正能量
“讲故事”是孟婧实验课程思政元素设计的一条主线,通过讲老一辈科学家的故事,将科技报国的情怀厚植于学生心中;通过科学实验中的真实故事,让学生体会到严谨认真、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在讲授“二维导热物体温度场的电模拟实验”时,以提问有关实验原理为契机,引出数值传热学的泰斗——陶文铨院士。以“细心见真谛,榜样在身边”为主题,讲述陶院士的故事,让学生深刻认识、学习和传承老一辈交大学者爱国求真、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
在学生实验读数不严谨的时候,讲述“一个小数点酿成的悲剧”的故事,让学生体会一个小数点如何造成了大悲剧,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时刻牢记严谨求真的科学精神,在日常的作业、实验和项目设计等小事中严格要求自己,来不得半点马虎。
在进行换热器综合实验测量的时候,针对本实验需要组员相互配合的特性,以“科学家做蚂蚁团结逃生实验”的故事为切入点,加入德育教学环节,通过趣味实验故事告诉学生,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与周围的人构建各种各样的关系,让学生明白“一燕不能成春”的道理,进而提升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实验课里的哲学阐释
用哲学方法论解决实验问题,是孟婧将课程思政与实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的另一有效探索。
当讲述“强化换热”原理时,加入哲学方法论元素,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抓住事物主要矛盾”这一观点结合,告诉学生复杂事物包含多种矛盾,要善于抓住重点、分清主次,从方法论上寻找解决问题之道,集中力量解决主要问题。
在讲述“热电比拟实验”时,对类比法进行延伸,启发学生的科学思维。理工科课程蕴含着大量的科学思维与方法论,其中类比法就是科学研究中的常用方法,也是一种认知事物的哲学智慧。在科学研究中,学生应掌握好类比法这一进入一个陌生领域时的重要桥梁,用类推的方法来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